【Jocelyn专栏】「The Menu」暴雷,让主厨解气 但食评者更应该看的电影

高档餐厅也许是人民富裕的产物,最近由Mark Mylod执导,Anya Taylor-Joy与Nicholas Hoult主演的「The Menu(五腥级盛宴)」讽刺的是不平等下的荒谬,是一部以高档餐厅与神级主厨为核心,而周围利益相关者,包括富豪、名人、美食评论家与部落格为死亡游戏的猎物。电影与其说是厨师的发泄之作,或许更该感到无地自容的是造就高端餐饮业的幕后推手。

@GQ Taiwan_YouTube

电影开头是美食部落格Tyler Ledford(Nicholas Hoult饰演)与女伴Margot Mills(Anya Taylor-Joy饰演)搭船前往一家位于私人岛屿上由名厨Julian Slowik(Ralph Fiennes饰演)开设的高级餐厅Hawthorne用餐,餐厅一次只招待12位客人,随行前往的还有美食评论家与唯唯诺诺的编辑、富裕夫妇档、过气电影明星和私人助理,以及三名科技大亨与主厨的酗酒母亲。导演Mark Mylod在接受《Vanity Fair》访问时表示,「我特别对于表面上不讨喜的人很感兴趣,然后慢慢剖析,在虚荣和权力背后是什么。」

@Rotten Tomatoes

随着一道道菜端出谱出电影序曲,惊悚事件连番上演,最后连主厨也自杀同归于尽,唯一逃脱的是不在邀请名单中的旁观者Margot Mills。这部片大部分时刻都在餐厅密闭空间中拍摄完成,据说拍摄了两个半月,宛如一部密室杀人剧,也不惶为一部讲究的美食电影,不仅找来米其林三星的女主厨Dominique Crenn和John Benhase协助指导员工厨房动作,还要求演员要把「Chef’s Table」看完,剧中无论料理、厨房工作与服务都很专业。

@dominiquecrenn_instagram

电影中叙述的背景仍然有很高的真实性,譬如餐厅是北欧料理,背景设计很像丹麦法罗群岛上的二星餐厅Koks(现已搬到格陵兰),还把米其林餐厅的特殊仪式放进电影桥段,如参观生蚝捕捞、走一趟蔬果农场与肉类熟成室,确实是哥本哈根三星Noma或休业的瑞典两星Fäviken的特色,主厨上菜前的拍手动作也是模仿Fäviken主厨Magnus Nilsson。这些餐厅过去几年,我大多拜访过,看了会心一笑。

@Koks官网
Fäviken主厨Magnus Nilsson和作者

而故事主轴讲述的是美食圈的各种乱象,如富豪夫妇虽然是餐厅常客,但却记不得任何一道菜,用餐只是为了彰显“Because we can”、科技大亨来此只因想花钱、知名食评家天花乱坠的浮夸评论,加上一旁不唯唯诺诺的跟班点头如捣蒜,却足以决定餐厅生死,影片中一道雕刻每名宾客过往黑暗事迹的玉米饼,食评家的部分就印上因他的评论而倒闭的所有餐厅。

12人当中除了女主角之外,没有人敢说真话。如一道没有面包的面包上菜时却只有沾酱而不见面包,宛如国王的新衣,实则装神弄鬼。当下高级餐厅确实有这样的现象,如曾造访西班牙巴斯克二星餐厅Mugaritz,就有类似的不愉快经验,餐厅服务人员要求客人单独品尝酱汁的味道,没有任何餐具必须舔盘,感觉每个人是一种权威下的妥协,不是出自信任,当下我感觉背后的服务生是否在偷笑,当然在曼谷的Gaggan关店之前也有一道lick it , 也是请客人直接舔盘偏向是逗趣性质的方式,但我始终过不了这个坎。

而餐厅投资人是三名科技富豪的友人,电影中也将背着天使翅膀的投资人扔进大海,代表主厨获得真正的自由,反映现在投资人为了商业利益,对餐厅与菜品的过度干涉。电影中其他乱象包括主厨试图对女厨师性侵,暗讽前一阵子英国的厨房暴力问题。

电影后段主厨要求男主做一道菜,后来发现他的菜品难以下咽,反映真实世界中多数美食部落格只是盲目崇拜者,这也让身为食评者不禁反思,若连基本料理都不会,是否有资格评论这些呕心沥血之作。

电影以集体情绪强化密室恐惧感,最后主厨假装让所有人逃出去但却一一被抓回来,最后一个被抓到的人还被奉上法国三星主厨Alain Passard的Passard egg作为奖品(这时在电影院里,我笑出声来)。电影画面还特别停留在女主角与领班打斗使用的先进厨房设备,处处都是嘲讽。

星厨Tom Kitchin被指控欺凌员工@scotsman

@passard egg_noseychef

阶级焦虑是美食圈无奈的现实生态,如餐厅活动主办方会依据报纸专栏、有无投票权、instagram粉丝数等评估标准选择受邀者。相较于类似纽约时报这一类少数有餐费预算的主流媒体,其食评能对餐厅与主厨掌握生杀大权,连主厨都得屈就权威是一个极大反差,也难怪电影中男主角对真正美食评论家崇拜之情溢于言表。

据称电影灵感来自编剧Will Tracy在挪威的Cornelius Sjømatrestaurant用餐经验所启发,凸显高级餐厅背后衍伸的财富、阶级和特权乱象,凸显权力与贪婪的黑暗面,不过影片结构不够完整,感觉像半完成品,如主厨是因为儿时受到家暴才有今天的暗黑心理,这部分的人物描写缺乏完成度。但是集体屠杀发生的临界点仍交代不清,这些宾客之恶也不至于到该死的地步,例如只是因为主厨不喜欢他主演电影的过气明星,而所有员工愿意集体自杀是否更象是邪教组织?

@hanne cathrin olsen_visitbergen

最后的甜品,所有的宾客(人质)被套上棉花糖,地板铺上例如巧克力糖浆等甜品元素,俯瞰地板上宛如Alinea画作甜品。最后在主厨一声令下,一把火烧掉了整个餐厅以及所有员工及宾客(绵花糖) ,在“yes,Chef“的厨房权威之下,一切划下句点。

最后全场只有头脑清醒,不恭迎主厨的女主角Margot以10美元换得一个外带的汉堡全身而退,搭上小艇,远眺小岛上的大火,啃着外带美味汉堡。

alinea甜品@alinearestaurant官网
@ERIC ZACHANOWICH_vanityfair
@uproxx

这或许是一部让主厨发泄的电影,但无疑也让食评者自省,是否应该更有意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,而不只是装腔做势。看似荒谬的讽刺剧,却又如此真实地表达美食圈中的乱象。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黑色喜剧,但是恐怖值远高于娱乐效果,若有够多黑色幽默元素,也许会更像一道完成度高的菜品。

看电影当天是周间的下午,诺大的电影院只有我与一位老先生。电影散场时,我忍不住好奇地问他,请问你跟餐饮业有关系吗?他说他是餐厅投资人,我忍不住想到电影里被挂上天使翅膀投入海中的“天使投资人”。

投资餐厅看起来似乎不像是个安全的工作了!

-END-

文字: Jocelyn 华姐

图片: 餐厅官网/youtube/instagram/Jocelyn 华姐

分享你的喜爱
Jocelyn Chen
Jocelyn Chen
文章: 373

订阅电子报

Subscribe tastytrip newsletter.

请填写您的订阅资料